成员名单(排名不分先后,截至2024年2月26日)
理事 | 单位 | 职位 |
占新民 | 爱尔兰国立高威大学 | 教授 |
潘纲 | 英国约克圣约翰大学教授 | 教授 |
彭建 | 德国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 | 主任 |
杨洪 | 英国雷丁大学 | 教授 |
王京 |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 教授 |
刘福来 |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 | 教授 |
刘剑 | 挪威生物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 研究员 |
杨竹根 | 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 | 教授 |
张翼峰 | 丹麦技术大学 | 副教授 |
徐亘博 | 南丹麦大学 | 副教授 |
吴镝 | 比利时根特大学 | 副教授 |
陈中兵 | 布拉格捷克生命科学大学 | 副教授 |
刘刚 | 北京大学 | 教授 |
刘刚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研究员 |
赵亚乾 | 西安理工大学 | 教授 |
曾华斌 | 厦门大学 | 助理教授 |

占新民,爱尔兰国立高威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本科(1995)和博士(2000)学位毕业。2002年来高威大学工作,2014年始担任教授。曾先后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日本岐阜大学、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以及日本农工大学进行过访问工作。研究领域为污水低碳化处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专著1部,参与制定国家沼液使用质量行业标准1项,带领科研团队主持了20余项约800多万欧元的研究项目。相关研发工作被爱尔兰时报(Irish Times)、独立报(Irish Independent)等多次报道。现任爱尔兰皇家科学院(Royal Irish Academy)的工程与计算机委员会委员、《环境科学与工程前沿》(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期刊的编委和《水循环》(Water Cycle)期刊的副主编。曾任在爱华人环境、资源和资源协会(ICAERE)主席,多次担任欧盟COST行动的爱尔兰代表。获得本科生优秀教学奖(In recognition of excellence in lecturing by the Undergraduate Awards)、校长优秀研究奖(President’s Award for Research Excellence)、爱尔兰自然基金委能源、气候和海洋研究中心优秀研究奖(MaREI Awards 2022 Research Excellence)和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期刊优秀编辑奖(outstanding editor)等。
更多关于占新民教授的研究可以访问网站:
https://www.universityofgalway.ie/engineering-informatics/civil-engineering/people/iris/xinminzhan/

潘纲, 英国约克圣约翰大学教授(2022-迄今)。中国海洋大学本科(1982)和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博士(1995)毕业。曾任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教授、副院长、iWEF研究中心主任(2016-2022);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0-2016),英国帝国理工高级研究员(1998-2000),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研究员(1997-1998), 英国利兹大学博士后(1996-1997)。主要从事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环境纳米技术、和环境可持续(污染物循环经济)等方面的研究。是国际湖泊修复地质工程学的奠基人之一。提出了亚稳平衡态吸附理论,创立了改性当地土壤湖泊综合修复技术,建立了英国首个水-能源-粮食综合研究中心。原创的MLS富营养化控制技术及氧纳米气泡水体修复技术在世界多国实际用并产生广泛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发表论文350余篇,H-index 60,引用11,500余次。1996-2000年间,参加过三项NERC grant。2000-2016年间,主持过10多项国家级重大项目(973、863),总经费逾8000万元。现任江苏氿官资源环境研究院名誉院长(2020-迄今),英国研究与创新(UKRI)环境可持续顾问委员会委员 (2019-迄今) ,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2016-迄今), 中国物理学会同步辐射专业委员会委员(2006-迄今), 科技部欧盟政府间合作项目 “天然水体水质改善”首席科学家 (2009-2012),中国环境学会水环境分会副理事长(2008-2017)。曾获水利部大禹奖(一等, 2017),全国“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奖 (2011),环保部环境科学与技术一等奖 (2009), 中科院优秀百人计划 (2003), 中科院百人计划 (2000),英国皇家学会女王奖学金 (The Royal Fellowship, the Royal Society,1991)。
更多关于潘纲教授的研究可以访问网站:https://www.yorksj.ac.uk/our-staff/staff-profiles/gang-pan.php

彭建,德国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UFZ)遥感所主任,莱比锡大学水文遥感终身讲席教授,英国皇家气象学会Geoscience Data Journal 期刊联合主编,2013年博士毕业于德国马普学会气象研究所,而后在马普气象所、慕尼黑大学、牛津大学从事遥感与地球系统科学相关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参与人领导了德国科学基金、马普学会、亥姆霍兹学会、欧洲空间局、英国空间局及欧盟资助的多个重大项目。研究方向为基于遥感数据定量反演地表参数,数据同化气候和地表过程模型,地球系统模型和地球大数据,探究陆-气相互作用、量化气候变化对陆地表层系统的影响。详细信息请参见:https://www.ufz.de/index.php?en=47410

杨洪,英国雷丁大学地理与环境系教授。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博士毕业。2017年来雷丁大学工作,2022年始担任教授。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士(Fellow of Royal Geography Society, FRGS),英国高等教育学会资深会士 (Senior Fellow of Higher Education Academy, SFHEA)。主要从事碳循环(碳中和/碳达峰)、水资源、和环境政策等领域的研究。获得NERC-DHPA Fellowship、Research Engagement & Impact Award Winner, Open Research Champion等荣誉。主持和参与欧盟ERC,英国NERC,Royal Society,Research England,DEFRA,美国Gates 基金,挪威 RCN 等科研项目。在著名学术期刊包括 Nature, Science, PNAS, Science Advances, 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 Lancet Global Health等发表 210 余篇SCI论文,引用超过8900,H-index是53(Google Scholar)。科学研究被BBC, ITV, 人民日报,中国科学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广泛报道。担任HydroResearch副主编,National Science Review编辑工作组,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 Innovation, Big Earth Data编辑,Environmental Science & Ecotechnology, Geography and Sustainability, Frontier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青年编辑, 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 (UKRI) , European Science Foundation (ESF)和AXA 等基金评审人。
更多关于杨洪教授的研究可以访问网站:https://www.reading.ac.uk/ges/staff/professor-hong-yang

王京是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ürich)环境工程研究所教授,领导空气质量和粒子技术科研组。他还在 Empa(瑞士联邦材料科学与技术实验室)任科研组长。王京于 2005 年获得明尼苏达大学航空航天工程系博士学位。2011 年,他获得了气溶胶研究协会(Gesellschaft für Aerosolforschung, GAeF)颁发的 Smoluchowski 奖,以表彰他在 “纳米材料的环境、健康和安全影响 “领域做出的贡献。 他是 2014 年国际气溶胶大会和 2018 年亚洲纳米大会的主旨发言人之一。他的主要研究兴趣包括空气污染控制、纳米粒子迁移和减排、空气纳米粒子测量仪器、空气过滤、细菌和病毒的检测和灭活。他目前是Aerosol and Air Quality Research和Scientific Reports的编委。

刘福来,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植物与环境科学系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土壤与植物营养系本科(1992)、德国汉诺威大学硕士(2000)、丹麦皇家农业与兽医大学(现哥本哈根大学)(2004)博士学位毕业。2004年起迄今在哥本哈根大学工作,2020年始担任教授。长期从事作物水分关系、作物生理生态、农业水肥管理与高效利用研究。先后得到欧盟第六框架项目、丹麦独立研究基金、丹麦农林渔业部项目、DANIDA项目、Villum基金、Chr. Hansen合作基金、诺和诺德基金,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等项目的资助,获得总研究经费近3500万丹麦克朗。发表学术论文270余篇,专著3部,迄今被引用15000余次,H-index 66(Google Scholar)。现任《植物科学前沿》(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与《植物》(Plants)期刊的副主编,《农学与作物科学》(Journal of Agronomy and Crop Science)的编委。
更多关于刘福来教授的研究可以访问网站:
https://plen.ku.dk/english/employees/?pure=en/persons/310952

刘剑,挪威生物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 农业养分和水管理,面源污染机理及减排,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本科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博士毕业于瑞典农业大学土壤学专业。2013年博士毕业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美国农业部实验室)、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等单位进行科研工作。2022年入职挪威生物经济研究所。曾参与美国环保部Center for Nutrient Solutions, 加拿大Canada First Research Excellence Fund – Global Water Futures等重大研究项目。目前主持或参与项目包括欧盟地平线项目四项,挪威研究理事会项目一项,挪威农业部项目两项等。
目前担任美国农学-作物-土壤学会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副主编, Elsevier期刊Climate Smart Agriculture创刊编委,北欧农学会挪威分会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学术兼职。在国际主流刊物上发表SCI论文70篇,曾获萨斯喀彻温大学水安全研究卓越奖、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优秀副主编、中国科协优秀论文奖等奖励、荣誉。
更多关于刘剑研究员的研究可以访问网站:https://www.nibio.no/en/employees/jian-liu-6237884814271887873

杨竹根,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正教授,先进传感器实验室主任。曾任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助理教授,英国政府顾问科学家,获得3个英国及欧洲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人才计划奖励和基金资助,包括英国Leverhulme领军人才研究计划,英国NERC“优秀青年基金”以及欧盟居里夫人基金(Marie Curie Fellow),累计研究经费超£7M。法国里昂大学博士,本科和硕士学位分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中山大学,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巴斯大学从事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发表论文80余篇包括Nature Water, 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等, 获得 ACS ES&T James J Morgan青年科学家奖荣誉等。研制的快速检测污水中病毒的纸基微流控芯片被英国伦敦国家科学博物馆收藏,并在英国、非洲和印度等地现场示范,受到国际顶级杂志Science以及知名国际媒体 (如英国BBC,美国华盛顿邮报等) 的亮点报道,核心技术孵化并在英国创建一家科技公司。担任2023年英国牛津举办的国际污水流行病学大会(TTW6)主席及10余个国际杂志的客座编辑、高级编辑、副主编及编委(如分析化学类顶级期刊TrAC IF 14)。
https://www.cranfield.ac.uk/people/professor-zhugen-yang-23276478

张翼峰,丹麦技术大学(DTU)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终身教职),博士生导师。2012年博士毕业于DTU。现任SCI期刊如Water Research,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Water Cycle,Sustainable Horizons(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催化技术及微生物环境电化学在环境工程领域的应用,如污水资源能源化、新兴难降解污染物去除、水体消毒、CO2捕获以及资源能源化、高能值化学品合成、生物修复、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生物技术领域期刊如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Trend in Biotechnology、One Earth, Water Research、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发表SCI论文余190篇,总被引6980次,H-index为46 (Google scholar)。丹麦嘉士伯基金会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8年,资助额度450万丹麦克朗)。ES&T James J. Morgan Early Career Award 2022(新晋研究者奖,荣誉提名)。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0-2023)。中国科学研究院海外远程评审专家(2021-2023)。爱思唯尔基金会ISC3绿色及可持续化学挑战奖提名 (2019)。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得者(2011)。德国DAAD博士奖学金(2009,declined)获得者。截至目前已指导博士后8人,博士生20余人(含联合培养),及硕士生15人。其中,指导的两项博士课题分别荣获丹麦科学创新及高等教育部由丹麦王储妃玛丽颁奖的Eliteforsk优秀青年学者奖(2018年)和丹麦Otto Mønsteds Fond基金会创立的重量级年度奖项The Bright Idea(2019年)。此外,主持及参与多项丹麦国家及欧盟科研项目(总经费超5000万丹麦克朗)。欧盟(EU Horizon)以及丹麦,瑞士,比利时,新加坡等国家科学基金远程评审专家。
更多关于张翼峰教授的研究可以访问网站:https://orbit.dtu.dk/en/persons/yifeng-zhang

徐亘博 (Elvis),博士,南丹麦大学生物系终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丹麦‘国家优青计划’ DFF Sapere Aude Research Leader。2015年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詹姆斯·亨利·斯科特奖学金获得者(太古学者),先后在美国、加拿大、丹麦从事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环境毒理和生态毒理。致力于通过分子毒理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海洋生物学、生态学、生物显微成像、遗传学等交叉学科技术探究和预测环境污染物的潜在环境危害和健康影响。近年研究集中于微纳米塑料One Health, 相关研究发现被Science、Nature、PNAS和五百多家全球学术、新闻媒体报道,应美国密西根大学、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大学学院以及专业学会邀请做口头学术报告四十余次。主持和参与十余科研项目,在PNAS,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Water Research等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一百余篇,2019年以来被引用五千余次,其中ESI高被引论文十篇、热点论文两篇。获James Henry Scott Scholar, Best ES&T Lett Paper, EEH Excellent Editor, Faculty Best Teacher Prize, Faculty Research Dissemination Prize, SDU Research Academy等多项科研和教学荣誉。担任加拿大、英国、爱尔兰、瑞士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外审专家,Interreg德国-丹麦微纳米塑料检测技术平台顾问,担任Water Research X副编辑, Environmental Systems Research、Eco-Environment & Health、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编委,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青年编委,以及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微纳米塑料与健康” 和FESE “欧洲绿色协议下的前沿研究”专刊编委。

吴镝,比利时根特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绿色化学与技术系终身制副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兼职副教授。2014年博士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系,毕业后留在香港科大继续博士后与研究助理教授的科研与教学工作。2021年任职比利时根特大学本部与根特大学国际校区。长期从事环境污染防治研究。致力于开拓基于绿色化学与生物技术创新的污水回用-固废资源化-二氧化碳减排技术开发。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参与人承担国家科技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香港研资局与香港创新科技署,比利时弗省特别研究基金,韩国国家研究基金会与韩国环境技术产业研究院等科研与示范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详细信息请参见: https://orcid.org/0000-0003-4293-5034 (个人主页建设中)

陈中兵,布拉格捷克生命科学大学终身副教授。2012年毕业于德国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获哈勒维滕贝格大学博士学位。而后在华中农业大学任教,2014年加入布拉格捷克生命科学大学环境科学学院,2018年通过Habilitation答辩并受聘为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污染物在人工湿地系统的迁移转化和人工湿地污水污泥处理强化。主持和参加捷克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技局等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130余篇, H指数32,引用3200余次 (Google Scholar)。
详细信息请参见:
https://wp.czu.cz/cs/index.php/?r=1071&mp=person.info&idClovek=18330

刘刚,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长聘教授、长江学者讲席教授,碳中和研究院双聘教授,主要从事资源安全、产业生态与城市循环低碳发展研究。2008年至2022年在挪威和丹麦工作和任教十四年(其中2015年和2018年起分别任南丹麦大学副教授、教授),2022年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计划回国。现担任国际产业生态学会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及资源流动与管理研究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共同主编,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中国科学院院刊》等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领域十余份主要期刊编委。因在产业生态学和环境系统分析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国际产业生态学会Robert A. Laudise奖、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授予James J. Morgan青年科学家奖、华人产业生态学会“学术创新奖”、数字化建成环境大会Best Research奖,入选斯坦福大学与Elsevier联合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在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 Energy、Nature Food、Nature Sustainability、Nature Communications、One Earth、中国工程院Engineering、中国科学院院刊等国内外顶级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相关成果被法新社、CNN、Popular Science、New Scientist、新华文摘、中新网、澎湃新闻等国内外媒体广泛报道。主持十余项欧洲和中国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和人才项目,参与撰写的咨询报告获党和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受邀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银行、经合组织、国际能源署、欧盟联合研究中心等国际机构咨询专家。

刘刚,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工程前沿杰出青年学者。现任:中国科学院饮用水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副秘书长,中国水协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Water & Ecology》执行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编委,国际水协《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联合主编、《Blue-Green Systems》责任编辑;联合国环境署世界水质联盟技术顾问委员,加拿大卫生部饮用水微生物学水质标准评审专家,香港研究资助局项目评审专家,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屯特大学兼职博导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1)水系统生物安全保障;2)绿色水循环净化技术;3)水质问题溯源诊断技术 等。

赵亚乾,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水协(IWA)会士,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甘肃省“飞天学者”讲座教授,西安理工大学全职引进(2019–)特聘教授。苏格兰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博士,英国女王大学博士后。国际水协人工湿地专家委员会执委、中国区协调人,联合发起Waste and Biomass Valorization期刊并任9个国际期刊副主编或编委。2004-2018任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土木工程系专任教师,博士生导师,水环境实验室主任(2007-2018),科研系主任(2011-2014)。2019年全职回国同时兼任爱尔兰都柏林大学访问教授。主要从事人工湿地污水生态处理、河流生态恢复、污水脱氮除磷、污泥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在Nature Review: Earth & Environment; ES&T, Wat. Res.等国际期刊发表各类英文论文400余篇。发起在爱华人环境、资源和资源协会(ICAERE)并任首任主席,在中国发起“西北水环境青年学者论坛”并举办5届;发起并连续举办9届“人工湿地理论,设计与应用高级国际研修班”。曾受英国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英国Cranfield大学、西班牙UPC大学、法国阿尔比-加莫国立高等矿业大学、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等以及国内80多所大学等的邀请进行学术讲座。中国CCTV4、国际在线陕西报道、国际水协会会刊(Water 21,Source),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会刊(ICE),爱尔兰工程师协会会刊(IEI)及爱尔兰主流报纸(The Irish Times)先后多次报道了其团队的研究成果。2023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入选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2022年被research.com网站评为爱尔兰顶尖科学家。2021,2022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021年获爱尔兰中国环境、资源和能源协会(ICAERE)三叶草环境奖(Shamrock Environmental Award)。2017年3月13日CCTV4“华人世界”栏目报导了赵亚乾教授及其团队的人工湿地研发工作。2013年获陕西省人民政府“三秦友谊奖”。

曾华斌,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助理教授、博导,厦门大学南强青年拔尖人才(B类,2023)。先后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硕士)、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研究助理)、芬兰LUT University(博士)学习与工作,曾获得2020年度“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
主要研究方向为绿色工业水处理技术,包括工业废水的低碳无害化工艺和高值资源化工艺开发、工业水处理技术的经济、社会、环境影响分析。担任SCI期刊Journal of Water Process Engineering编委(Q1期刊,IF7.0);长期支撑中欧环境生态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
个人主页:https://cee.xmu.edu.cn/info/1029/70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