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华人学会(CESEES)青年理事会正式成立

 

       自青年理事会招募令发布以来,我们见证了广大华人青年学者的热情,共计接收到了来自海内外的上百份优秀简历。经过多方面考量,CESEES学会青年理事招募工作现已圆满落幕,这也标志着首届青年理事会的正式诞生。此次入选的32位青年理事,皆是海内外顶尖学府中脱颖而出的青年才俊,他们在环境、生态及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已累积了显著的学术成就。我们坚信,在他们的支持下,CESEES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同时,在众多优秀候选人中做出选择实属不易,对于未能入选的候选人,我们深感遗憾并致以诚挚的谢意。我们衷心希望各位都能继续关注并参与学会的活动。我们期待在CESEES学会未来的发展中,特别是在下一次青年理事会增补,希望能见到各位优秀学者。

 

首届理事会成员名单公布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理事单位
陈伍南丹麦大学
何盼卡迪夫大学
孟凡然谢菲尔德大学
孙鑫格罗宁根大学
陈洪南方科技大学
李敦柱浙江农林大学
岳辉郑州大学
郑博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周宗尧哈尔滨工业大学
陈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翟羽佳北京师范大学
豆义波北京化工大学
何旭哈尔滨工业大学
黄贵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霍正洋中国人民大学
李顺山东大学
梁立军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刘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刘来保香港大学
沈澄浙江科技大学
石林南京理工大学
舒龙飞中山大学
汪家家中山大学
汪婧婷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郑利兵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周世兴四川农业大学
郭洪骁香港科技大学
韩梦瑶剑桥大学
阚思仪德国莱布尼兹学会
刘晓斯特拉斯堡大学
王众众巴塞罗那自治大学
薛朝阳德国马普学会化学研究所
陈伍,南丹麦大学工学院生命周期工程中心助理教授。2021年博士毕业于南丹麦大学,之后留校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物质流分析与循环经济,致力于探索物质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流动、转化、存量、报废和循环利用,尝试利用物质流分析方法解耦碳中和背景下可持续交通、农业、建筑系统转型的能源-材料-排放关系。近年来围绕可持续交通转型及资源环境管理方面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在One Earth、Nature Communications、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研究成果被国内外主流新闻媒体转发和报道。主持和参与多项科研项目,包括欧盟地平线(如产学研项目、玛丽居里博士生训练网络项目、玛丽居里国际科研人员交流项目)、丹麦独立研究基金、Villium基金及中国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曾入选暑期青年科学家项目到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交流学习,当选国际碳减排公益组织Project Drawdown研究员,获得欧洲青年大学交流奖项和北欧能源挑战大赛奖项。

个人网站:

https://portal.findresearcher.sdu.dk/en/persons/wuc 

何盼,卡迪夫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学院讲师、博导。本科、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博士毕业于马里兰大学并曾在清华大学地学系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兴趣包括探索人类行为的环境影响、食物及能源可持续消费、环境政策分析。相关研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科学基金、博士后面上基金,以及英国Vice-Chancellor Global Challenges Research Fellowship的资助, 担任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青年编辑,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编辑。曾在Nature Sustainability, Nature Energy, Nature Food,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现任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青年编辑,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编委。

 

个人主页:https://profiles.cardiff.ac.uk/staff/hep3

孟凡然,英国谢菲尔德大学长聘助理教授与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英国诺丁汉大学,曾在诺丁汉大学、剑桥大学等研究机构开展博士后研究。长期从事材料可持续系统工程研究,主要聚焦风机叶片,电池等先进材料制品多尺度复杂系统,服务材料绿色、循环、经济可持续转型进程。近五年,主持和参与10余项英国工程与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皇家学会、欧盟以及联合利华、沙特阿美等工业界科研项目。在Nature Chemical Engineering、Nature Climate Change、PNAS、PNAS Nexus、ES&T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研究成果被Nature、Nature Sustainability、Nature Reviews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论文直接引用,并被包括卫报、金融时报、Materials Today和Business Green等在内的多家媒体报道,担任爱思唯尔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以及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 Advances等期刊副主编。担任英国工程与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Manufacturing and Circular Economy青年委员,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员(MRSC)。

孙鑫,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助理教授,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施密特人工智能研究员,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访问学者。获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学位,车辆工程与工商管理双学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材料可持续性。在Nature Sustainability,Joule 等期刊上共发表三十余篇论文。曾获清华大学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钱易环境奖特等奖、首届全球变化未来学者等奖项。现担任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ility期刊青年编委等职务

陈洪,湖南长沙人,国家级四青人才与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入选者。于2014年获得斯德哥尔摩大学博士学位,在瑞典皇家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完成博士后训练。于2018年9月加盟南方科技大学, 现任环境学院研究员、深圳市材料界面科学和工程应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绿色低碳资源循环与污染控制化学课题组组长。近年来在Nature Materials, Science Advances, PNAS, Nature Communications, Matter, 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Advanced Material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Nano Letters, ACS Nano等杂志发表论文近150篇,申请专利30项,Google Scholar总引用次数9600余次,h-index 52。主持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青年科学奖项目、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深圳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深圳市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项目、瑞典瓦伦堡基金会Maxlab IV同步辐射专项博士后基金等。获中国化学会青年环境化学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循环经济科技创新青年突出贡献奖、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技奖金奖。担任Environmental Chemistry Letters副主编(Q1, IF=15.7) , Sustainable Horizons, Environmental Surface& Interface和Environmental Function Materials 杂志编委, 和《工业水处理》、Fundemantal Research,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Advances 杂志青年编委。

李敦柱,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博导,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引才计划。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2015年),博士毕业于爱尔兰圣三一大学工程学院(2019年)。现为国际期刊 Eco-Environment & Health 青年编委, 同时担任多个学术期刊客座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环境中微塑料精确检测,降解机理与控制措施;先进电化学技术应用于污水资源化处理。近3年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4篇,包括Nature Food,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主持2项国家级项目,1项农业与食品部项目(爱尔兰),荣获国际花园大赛金银奖(Silver Gilt Award)。研究成果被爱尔兰国家自然基金委(SFI)评为年度卓越科研进展(2022年度),受邀向爱尔兰总理Leo Varadkar展示,并被中央电视台,The Guardian (英国卫报)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个人主页:https://et.zafu.edu.cn/info/1240/23372.htm

岳辉,郑州大学管理学院工业工程副教授,哥白尼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地球科学博士。先后于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哥白尼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进行创新、环境与能源科学相关的系统学习与研究工作,重点开展以MESSAGE、IMAGE、GAINS、TM5为代表的能效、大气环境、气候、健康等多维协同研究,在能源系统建模及工业减污降碳上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主持及入选国家级海外人才项目、省级海外人才择优引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科研项目,完成美国能源基金会项目。开发了适用于工业领域基于机组级别的能源-环境-效益综合评估模型,进行了中国碳中和技术平台 CNTD 的搭建工作。担任民建河南省委青工委委员、民建河南省委创新驱动委委员、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生态环境系统工程专委会委员、减污降碳专委会委员以及Energy,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3)等国际期刊责编、编委。

 

个人主页:http://www7.zzu.edu.cn/glxy/info/1501/5221.htm

郑博,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教授,2016-2020年于法国气候与环境科学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气痕量气体源汇反演、大气碳循环过程、空气污染-气候变化协同应对策略等。2020-2023年连续四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2021年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推荐(两名推荐人选之一)入选第六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CEDS全球排放清单科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全球八名科学家之一),兼任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期刊编委,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cotechnology期刊青年编委。已发表SCI论文150余篇,近五年以一作/通讯发表Science(1篇)、Science Advances(3篇)、Nature Communications(1篇),论文总引用超过27000次(Google Scholar),H-index为66。

周宗尧,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国家级青年人才。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全球著名的膜分离中心(AMPM center)博士学位毕业。随后获得玛丽居里学者奖学金(MARIE SKŁODOWSKA-CURIE COFUND Fellowship)资助,在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开展博士后工作。2023年获得由EPFL、慕尼黑工业大学等六所欧洲顶尖理工院校联合颁发的首届欧洲科技未来奖(EuroTech Future Award),并受邀出席颁奖典礼。研究领域为先进分离膜的开发及其在环境-资源-能源领域的应用。近五年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2篇),Science Advances,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ACS Nano,ES&T,JM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平均单篇影响因子超过15。详细信息请参见哈工大马军院士团队主页:https://mjgroup.hit.edu.cn/2022/1029/c14452a338852/page.htm

陈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本科(2009)和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环境中心博士(2016)毕业。曾在意大利那不勒斯费德里克二世大学开展研究交流(2011)和在香港浸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2018)。2018年8月开始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要从事新型污染物的环境地球化学及其健康效应研究,重点关注新型有机污染物环境归趋和DGT被动采样技术的相关研究。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及Journal of Hydrology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近70篇,SCI引用超过1700次,H指数27(SCI)。授权发明专利2项、新型实用专利2项,获批软件著作权1项,参编教材1部,撰写英文著作章节1章,参编团体标准1项,担任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分析测试学报》、《西北地质》、《沉积与特提斯地质》、Soil & Environmental Health、Frontier in Environmental Chemistry、Water Emerging Contaminants & Nanoplastics等多个学术期刊的(青年)编委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新污染物治理专业委员会、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化学品与固废环境管理智库等多个专业委员会的成员。近年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课题近20项,主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子课题、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委托项目等,并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详细信息请参见:https://grzy.cug.edu.cn/chenwei

翟羽佳,荷兰莱顿大学博士,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屯特大学博士后,现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湿地微生态。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水环境模拟国重自由课题、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Oasen水务公司联合项目等;并作为科研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联合、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等;在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以及领域其他权威期刊TRAC等发表论文三十余篇。获2019荷兰皇家化学与毒理学协会最佳博士毕业论文提名奖、莱顿大学优秀博士毕业论文等。担任Watershed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期刊青年编委。

豆义波,北京化工大学C类人才,副教授。2009获得北京化工大学本科学位,后师从段雪院士攻读博士研究生;2013年获得北化中外联合培养选拔资助在牛津大学交流学习。2015年博士毕业后进入北京工业大学工作;2018-2021年在丹麦科技大学任Researcher。主要从事废弃塑料包括微塑料的化学回收、CO2转化以及光催化在环境能源领域的应用。目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Angew. Chem. Int. Ed., Adv. Energy. Mater., Appl. Catal. B: Environ., Adv. Funct. Mater., AICHE. J等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北京化工大学C类人才引进基金等项目。

 

更多关于豆义波副教授的研究可以访问网站: 

https://chemistry.buct.edu.cn/2021/0922/c13019a157711/pagem.htm

何旭,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2010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毕业,后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ETH)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2018-2021年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助理教授,2022年升为正教授。研究工作以高级氧化理论为基础,在膜污染控制技术、污染物降解技术、绿色消毒技术方面开展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等多项基金/项目。近年来,以第一/通讯作者在Water Research, 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先后获得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Excellent Student and Opportunity Award”,美国化学会-环境化学部 (ACS-ENVR)”Certificate of Merit Award”,国际先进材料学会(IAAM) “Young Scientist Medal”等国际学术奖励。

黄贵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特任副研究员。先后在华中科技大学(学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博士后)、德国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Chemical Energy Conversion(博士后)学习与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功能材料合成与调控、水中新兴污染物的催化氧化处理以及生物质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 Advanced Material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Water Research, Analytical Chemistry等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25篇,2019年以来被引用3000余次,其中ESI高被引论文6篇、热点论文2篇。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参与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重大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科研项目6项。曾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称号、CSC-DAAD(中德)博士后奖学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墨子杰出青年特资津贴”一等资助;入选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专家库。

霍正洋,中国人民大学化学与生命资源学院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欧盟玛丽居里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青年学者)。主要从事水环境生物性污染控制研究,近五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任务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欧盟玛丽居里学者研究基金等 6项课题。已发表 SCI 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Water, Nature Communication, Science Advance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Water Research等顶刊发表论文,被引 1600 余次,申请专利 6 件。担任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The Innovation等多个期刊青年编委。入选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23)。

李顺,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研究院,研究员。2019年博士毕业于德国图宾根大学应用地球科学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为地质电池驱动的微生物厌氧氮循环过程的电子传递机理和生态工程应用,以及土壤-植物系统微生物氮循环过程及其微生物生态学机制。近五年内相关工作以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发表在Science (letter)、Trends in Biotechnology、 Earth-Science Reviews、Analytical Chemistry、Environmental Chemistry Letters、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等期刊。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担任《Engineering Microbiology》期刊青年编委和《Nature Geoscience》等期刊审稿人。个人ORCID主页: https://orcid.org/0000-0003-4419-062X

梁立军,杭电自动化学院副研究员。本科和硕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博士毕业于瑞典皇家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人工智能设计膜材料及大数据库的构建、智能信息处理与感知。在计算材料和人工智能领域发表SCI论文70余篇,其中以通讯作者或者第一作者发表包括Science 子刊之内的SCI论文30余篇。Google Scholar 引用指数,H-index:28 (截至到2024年1月),授权多项发明专利。任中国化工学会化工大数据和智能设计专委会委员、杭电上虞研究院副院长、《Nature Communication》等多个国际著名期刊审稿人。曾获得浙江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中国市场技术协会金桥奖等多项奖励。

刘斌,博士毕业于德国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2021-2024年在比利时鲁汶大学医学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近年来一直围绕中链羧酸合成功能菌群的组装与调控开展研究。获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优秀博士荣誉称号,成果入选中心年度科技突破并被新闻专题报道。受邀在世界厌氧消化会议、国际微生物学会议(ISME17、ISME18)等做口头报告。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Nature Reviews Bioengineering、ISME J.、Cell Systems、Microbiome、ES&T等权威期刊。目前担任国际期刊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ility青年编委。

刘来保,香港大学助理教授,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博士后,北京大学博士。研究方向气候变化与碳中和,主要包括陆地碳循环、陆气相互作用和可再生低碳能源转型等。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Nature Energy和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学术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曾获2023年国际华人青年水科学协会最佳论文奖,获2022年Resources, Recycling & Reservation杂志最佳论文奖,2篇论文分别入选Clarivate 中“地球科学” 和“环境/生态学”领域高被引论文。研究成果被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多章节多次引用,入选ETH Zurich的2023年度科研亮点,并得到CarbonBrief等多家国际媒体的广泛报道。在过去5年内深度参与2项欧盟地平线计划中有关气候变化和碳中和主题的重大研究项目(4C,约8百万欧元;RESCUE,约8百万欧元),长期受邀担任Nature等30余个学术期刊审稿人 。

沈澄,浙江科技大学讲师,硕士生导师,取得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硕士学位,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基于人工湿地的水生态修复,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27篇;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基金项目;国际期刊 Soil Science and Environment助理编辑;担任Water Research 等多个期刊的审稿人。

石林,南京理工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2012年本科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2019年博士毕业于爱尔兰国立高威大学土木工程系,其后又在都柏林圣三一大学从事两年的博士后工作研究,2022年回国进入南京理工大学工作至今。主要研究方向为电驱动膜分离技术、微生物电化学技术、污水氮磷资源回收和微量污染物迁移转化等。曾获爱尔兰研究署自主研发博士后支持计划(IRC research fellowship)、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工信部多项研究项目资助。至今以第一/通讯作者已在ES&T、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Bioresource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文章16篇。

舒龙飞,湖北黄冈人,中山大学逸仙学者,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美国生命科学基金获得者。担任IWA水生物安全中国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博士毕业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而后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从事博后、研究员工作。以环境中主要原生生物阿米巴为例,围绕其研究方法、环境生态功能和健康风险展开系统研究,建立了一套环境原生生物研究模式系统。主持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国家基金委面上、青年项目、美国生命科学基金会、欧洲进化学会、中山大学青年拔尖科研人才培育项目等10余项国内外项目。发表SCI论文70余篇,以一作/通讯在生态(ISME J., eLife, Mol. Ecol., Funct. Ecol.)与环境(Environ. Sci. Technol., Water Res.)领域的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目前担任BMC Microbiology编委,《水生生物学报》等杂志青年编委、ISME J.,PNAS, Environ. Sci. Technol., Water Res.等杂志审稿人。

 

个人主页:

https://sese.sysu.edu.cn/teacher/4777 

https://sites.google.com/site/longfeishu 

汪家家,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逸仙学者。2021年于德国拜罗伊特大学环境地球化学系获博士学位。主要通过实验室–野外、微观机制–大尺度相结合等手段,利用环境地球化学和微生物生态学领域前沿技术探究重金属污染物、生源要素以及温室气体的地球化学行为及关键过程。相关研究结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在 Nature Geoscience(封面文章)、Science Advance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3)等国际主流期刊。目前担任国际土壤科学杂志 Geoderma(一区,IF=6.1)和Geoderma Regional(二区,IF=4.1)的编委。

汪婧婷,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四川省“天府青城”青年科技人才,四川省“博新计划”入选者,获科技部“青年科技人才”专项资助。四川大学博士,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博士后,丹麦技术大学客座助理教授(2023)。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资助计划等重要科研项目10余项。担任国际生态环境类期刊 Eco-Environment & Health 青年编委,CSCD/北大核心《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青年编委,国际水协会(IWA)会员。任四川省智慧农业科技协会专家委员、四川省天府科技云专家。长期工作在生物传感器、环境微生物技术和系统生物学领域,围绕生物传感器研发关键技术及电极与污染物间的响应机制开展了系列研究。致力于将生物传感与人工智能进行交互智能化融合,打造可标准化应用于农业、环境和生物制剂领域的智能化生物传感器。

郑利兵,博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德国洪堡学者,欧盟玛丽居里学者,Desalination and Water Treatment 编委,Desalination和《环境工程学报》青年编委,北京生态修复协会青委会委员,玛丽居里华人学会项目策划研究部主任,北京市首批产业特派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膜材料与工艺开发、膜污染机制、高浓高盐工业废水处理、膜脱盐技术与过程、空间废水处理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与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项目等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和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分别20余篇。入选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获北京膜学会“杰出青年成果奖”、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奖励。

周世兴,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讲师、硕导,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博士后。2019年于四川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2017年至2019年在德国University of Göttingen公派博士联合培养。主要研究方向为森林生态学、森林土壤学、土壤动物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在Global Change Biology、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担任期刊Journal of Plant Ecology(Q2期刊,IF3.0)、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CSCD收录)青年编委。

 

个人主页:http://yzb.sicau.edu.cn/zyml/dspc.aspx?gzbh=14619;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Shixing-Zhou

郭洪骁,香港科技大学市政与环境学院博士后研究员,本硕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博士毕业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博士期间研发了用于提升市政剩余污泥原位水解效率的级联厌氧消化工艺,并联合荷兰水工程咨询公司Royal HaskoningDHV设计、建造了该工艺的第一座示范性工程。2022年起任职于香港科技大学,从事固体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和能源化的新型厌氧生物技术与高盐、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的研发与应用。近年来承担、参与荷兰研究委员会、荷兰水研究基金会、香港创新科技署、香港环保署与香港研资局等科研与示范工程项目,在Water Research等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 并担任SCI期刊Fermentation客座编辑、Water Research &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环境生物技术领域期刊审稿人等职。

韩梦瑶,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可桢-秉维青年人才,剑桥大学环境、能源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客座研究员(Fellow),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地理与可持续发展、区域关联及资源环境效应、低碳全球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地理学报、One Earth、Scientific Data等期刊发表SCI/SSCI/CSCD论文80余篇,先后入选中国知网高被引作者、Web of Science高被引论文、F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等,聘任《石油科学通报》执行编委、《Geography and Sustainability》青年编委、英国能源地理研究分会常务理事,担任《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贡献作者、Wiley-AAG国际地理百科全书贡献作者、Nature系列期刊等国内外学术同行评议专家。

阚思仪,德国莱布尼兹学会森肯伯格生物多样性和气候研究中心(SBiK-F)博士后。2022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而后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德国莱布尼兹学会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并加入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世界资源研究所(WRI)、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联合国环境署(UNEP)、雨林联盟(Rainforest Alliance)等组织成员共同成立的“消费驱动的生态系统转变”专家工作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供应链环境影响评估、面向生命周期评价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建模方法和数据开发,相关工作曾被自然(Nature)、细胞(Cell)、科学日报(Science Daily)、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对话(The Conversation)等多家期刊杂志报道。

刘晓,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玛丽居里博士后。于2014、2017、2022年分别获得学士(华中农业大学)、硕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区划所)、博士(莱比锡大学/德国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运用单体同位素分馏技术研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新型有机微量污染物(如PFAS,抗生素等)等的环境降解机制,包括光降解,微生物降解及植物降解等。曾获欧盟资助的玛丽居里博士后奖学金。至今已在ES&T,Analytical Chemistry等期刊发表文章10余篇。

王众众,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玛丽·居里博士后研究员。2022年博士毕业于爱尔兰高威大学。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厌氧消化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应用,如干式厌氧消化、低温厌氧消化、以及干式发酵生产高价值有机物和污水的再生处理与利用。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得者(2022),玛丽·居里博士后奖学金获得者(2023)。同时,担任《Energy》、《Waste Management》等期刊的审稿人,并在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了20余篇SCI论文,其研究成果在谷歌学术上累积引用超过800次。

薛朝阳,马普学会化学研究所(MPIC)博士后(2023.1-迄今),洪堡奖学金、玛丽居里奖学金获得者。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本科(2014.6),法国奥尔良大学(培养单位: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空间与物理化学实验室LPC2E, 2019.1-2020.6)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培养单位:生态环境研究中心RCEES, 2014.9-2020.6)博士双学位。2020.7-2022.12期间在LPC2E实验室开展博士后研究。主要通过仪器设备研发、多平台外场观测(地面、塔、飞机、轮船、气球)和模型手段来理解大气化学过程以及其与空气污染、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详见:

https://www.mpic.de/person/127404/3537984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Chaoyang-Xue-5

学会介绍

欧洲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华人学会(Chinese-European Society for Environment, Ecology & Sustainability,简称CESEES)是为促进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在欧或曾旅欧华人学者之间交流而成立的非政府组织。CESEES将致力于加强华人学者间探讨和学术交流,为中欧间学者交往发挥桥梁作用,为从事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研究的学者及专业人员提供知识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CESEES将从事以非盈利为目的的学术活动,以实现以下目标:

(一)促进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知识和思想的发现、交流和传播;

(二)促进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领域欧洲华人学者之间、归国学者之间以及中欧学者间的学术交流;

(三)促进学会内年轻学者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

(四)促进和发展中欧学者之间文化交流和友谊,加深文化理解。


我们诚挚地感谢各位青年理事的信任与支持!相信在各位理事的带领下,CESEES将会成为更加开放、合作、创新的学术交流平台。让我们携手共进,一起见证学会的成长。